
4月23日,由光明日报社主办的《文摘报》,在第六版“光明学林”栏目对《中国石油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刊载论文《“胶州”释名与清代胶州疆域考》进行摘录转载。
《“胶州”释名与清代胶州疆域考》刊发于学报2025年第1期,作者为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文法学院副教授马丽丽博士。该论文对“胶州”这一地名的产生、胶州行政区划的演变进行了阐释与考证。
“胶州”因胶河而得名,是历史上的重要商埠,清代更有“金胶州”的美称。
秦汉时期,曾设胶东、胶西两郡。北魏永安二年(529年)置胶州,属州、郡、县三级地方行政区划的最高一级,所辖范围由南向北涉及今天的日照、诸城、胶州、安丘、高密、昌邑等地,“胶州”之名自此问世。然其昙花一现,隋代即废胶州而改置密州。元太祖二十二年(1277年),重置胶州,隶属中书省山东东道益都路,下辖胶西、高密、即墨三县。此时,胶州的行政级别和地理范围与北魏相比已成霄壤之别,不过却为明清时期的胶州面貌奠定了雏形。明代省胶西入胶州,下辖高密、即墨二县,隶属山东布政使司莱州府。清因明制,不过自乾隆至光绪年间,胶州属于散州,与即墨、高密平级,不再具有隶属关系。可见,随着历史发展,胶州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,地理范围亦逐渐缩小。

(清)胶州全境图
清代,胶州疆域虽促于前朝,但却明显舒于今日。以今日版图考量,陆地上,其地西接高密,北依平度,东北向即墨七及镇延伸,东临青岛城阳区棘洪滩镇,南边和西南经黄岛到胶南的张家楼镇、大村镇的东北以及藏南镇的最东边。海域上,随着清代胶即关系的变化,胶州所辖海域范围亦呈多变之姿,期间出现的胶海、胶州海、少海、胶州湾等称谓,其内涵都有时代的限制,不能简单互称。不过,无论其如何变化,隶属于胶州的那一片海域,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,在政治、经济和军事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,以至于清末备遭列强垂涎。
总之,中华文明源远流长,薪火相传,生生不息,胶州一地的发展演变正是历史长河中酝酿出来的一颗结晶,历尽沧桑,又摇曳多姿。
《文摘报》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综合性文摘类报纸,创刊于1981年。其集百家报刊、多种图书之精华,求新而不猎奇、求博而不芜杂、求精而不晦涩、求快而不粗糙,思想性、知识性、服务性并重,一直深受社会各界读者的喜爱,多次被评为中国百强报刊,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农家书屋重点推荐的32种报纸之一。
相关链接:
《文摘报》:“光明学林”|“胶州”释名与清代胶州疆域考
https://epaper.gmw.cn/wzb/html/2025-04/23/nw.D110000wzb_20250423_6-06.htm?div=-1
论文《“胶州”释名与清代胶州疆域考》原文:
https://skjournal.upc.edu.cn/ch/reader/create_pdf.aspx?file_no=20250115&flag=1&year_id=2025&quarter_id=1
(文稿:姜洪明 审核:王旱祥)